企业文化
文化建设

中秋节的文化魅力及时代价值

发布日期:2023-09-29 信息来源:光明网 字号:[ ] 分享
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。在金风送爽、丹桂飘香中,癸卯年中秋节如期而至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节日、传统、文化传承。在古代文人那里,中秋节是一个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节日,杜甫笔下的中秋节是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;白居易诗中的中秋节是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”;苏东坡眼中的中秋节是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;辛弃疾词中的中秋节是“若得长圆如此夜,人情未必看承别。把从前、离恨总成欢,归时说”。这些千古传颂的丽词妙句,摹绘的是世间态,氤氲的是人间情,传递的是团圆意,表达的是回归心,寄托的是真挚期许,蕴含的是良好祝愿,诉说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留恋与思念。

  中秋节与端午节、春节和清明节一道,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节日。中秋节历史悠久、赓续绵长。儒家经典《周礼》中即有“中秋献良裘”“中秋夜迎寒”的记载,但彼时的“中秋”仅仅是单纯的月令刻度,并无节日之意,中秋成为节日,则是隋唐以后的事。嫦娥奔月、金蟾玉兔、吴刚折桂的动人神话和美妙传说,以及月饼起源与赏月吟月等等,大都是五代十国之际人们对中秋节的文化附会。在传统文化厚重博深的中华大地上,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,都是一个文化符码、一种精神隐喻。如果说元宵节喻示着人们对一年美满生活的憧憬,端午节诠释着人们对一介千古忠灵的敬缅,那么中秋节则表明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浸润和传布。也正缘于此,人们对遥远故乡的思恋,对亲人团聚的渴望,对祖国统一的期盼,在中秋节这天更显真挚和恳切,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,中秋节承载着国人的心绪和情感,寄寓着国人的神往和心愿。

  中秋节在唐代被确定为一个正式节日,而唐代又是诗的国度,所以用诗歌描摹和吟咏中秋节成为一种时尚。张祜作《中秋月》“碧落桂含姿,清秋是素期。一年逢好夜,万里见明时”,以象征笔法极力赞美美好的中秋之月;而白居易《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》云:“人道秋中明月好,欲邀同赏意如何?华阳洞里秋坛上,今夜清光此处多,”以盎然趣味和平白语言鉴赏中秋之美妙月色,表达和寄寓友朋团圆聚首之意。中唐以后鉴于时局动荡,一些诗人所写的中秋赏月诗常常蕴藉着亲友难以团聚的思念之情,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初唐以来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的咏月怀人传统,如王建在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写道: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此诗以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绵绵愁绪的无所依归,呈具一种月明人远、思深情长的悲怆意境。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时任监察御史韩愈劝谏唐德宗而触怒权贵,被贬江陵府担任法曹参军,压抑郁闷的心境驱使他写下著名的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》一诗,发出“一年明月今宵多,人生由命非由他,有酒不饮奈明何”的哀叹,将中秋节的圆满与自身官场的坎坷多舛形成鲜明对比。唐朝关于中秋节的诗歌众多纷繁,表明文人士子和上层社会中秋赏月的习俗已十分普遍,他们一方面通过书写山河壮美以欣赏自然美景,另一方面借以展现诗酒风流以抒发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。由唐代肇始和发端,以诗词状绘和疏解中秋节遂成为宋元明清等后世朝代的传统,以至于中秋节的底色不仅存在于各种仪式中,更被镌刻在古老的文化基因里。

  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。五千载中华文化孕育的传统节日,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血脉,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。中秋佳节,不仅牵系着中华儿女爱国爱民的情感,更撩拨起万千游子思恋家园的乡愁,正是中秋节的家国之思,催生出一种理想、一种责任、一种担当。那些远离家园桑梓的人,都有浓郁得化不开的乡愁。在他们的思绪里,乡愁是房前院后的一棵果树,是母亲手中缝衣的针线,是中秋夜故乡的一轮明月;在他们的记忆里,乡愁是余光中的“窄窄的船票、浅浅的海峡”,是席慕蓉的“清远的笛、没有年轮的树”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无论时光如何流逝,中国人都有着恒久不变的中秋情结,有着扣动心弦的家国情怀。每到中秋,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都会发出同一个声音,同声祝愿祖国昌盛美好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有了强的国,才有富的家。“小家”与“大国”紧密相连,个体价值、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也总是紧密相连。今天,尽管我们身处和平与幸福之中,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醒我们依然要树立忧患意识,居安思危、守望互助,以中秋情结涵养家国情怀,将14亿人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,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启航的实践中,更需要培植家国情怀,更需要聚合筑梦力量。

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新时代的长征路,注定将是又一次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。我们要立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,大力弘扬以中秋文化为重点的节日文化,吟诵古典诗词,讲述爱国故事,守护节庆习俗,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成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追求高度融合,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统一,以踔厉奋发点亮人生舞台,以勇毅前行谱写时代芳华。(作者刘金祥,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)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